2011年,冯小刚准备拍电影《1942》,要主演挨饿几个月才开拍,张国立更是饿得说话都有气无力,只要求编剧重新修改剧本,大家都说,拍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太难了。
1990年,刘震云突然想到要写一部关于饥饿的故事,于是他采访了上一代人的经历和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,历时2年写了小说《温故1942》。
正巧,冯小刚也一直想拍一部历史片,介绍当年粮食大饥荒的年代的故事,让现在的后辈们记住这段特殊的历史,珍惜粮食。
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骨感的,没想到这部这么好的题材的电影,居然经历了这么多磨难。
可没想到,在电影审核的时候,却被说“基调太灰暗了,没有反应出人性的善良,而且太悲伤太压抑了,”给拒绝了。
也许是审核人员被冯小刚的真诚给打动了,便提了个醒说:“干嘛要拍这么压抑的电影啊,现在有很多好事积极的事情一大把,这个电影看起来太难过了。”
可冯小刚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,最后,剧本修改了多次,总算是通过了审核。
男主角的话,冯小刚还是选了好朋友张国立,妻子徐帆肯定是要演的,李雪健,范伟,张涵予也都一起加入这场电影拍摄。
冯小刚还告诉他们,必须减肥,必须要感受挨饿的感觉,饿到没办法忍受为止,而且还要学习河南话。范伟为了这一部优秀的电影,也减了5-6斤,可范伟脸圆,就算是减肥了,也看不出来。
而冯小刚还帮张国立制定了减肥套餐:每天一个苹果,一根黄瓜,一个鸡蛋,一片牛肉,饿了的话,就只能喝水,没有一点主食。
刚开始几天,张国立还能忍受,可是到后面,张国立竟连路得走不稳。一次,张国立看到群众演员在啃烤玉米,他都会忍不住口水直流。
他一边摇头,一边对编剧刘震云说:“人都饿坏了,根本就没有力气说那么多话啊!”
没想到,刘震云听到后立马认可说:“嗯,您说得对,是我考虑不周。我都是吃饱饭才写的,我马上改!”
还有在拍摄过程中,张国立实在是太饿了,一点力气都没有,他直接从高台上掉下来,吓了冯小刚一大跳。
还有一场戏,张国立身上被的东西很多,喘气的声音很大,一切都拍得很顺利,没想到冯小刚突然喊“停!”
接着冯小刚说:“国立,你这一个地区有点过了啊,哪里有你这样大口大口喘气的啊,太夸张了吧!”
张国立一听,愤愤地说道:“夸张?你饿个十天半个月试试?你在背上这十多斤重的东西,看你喘不喘?”
电影中徐帆也被饿哭了,冯小刚实在看不下去,才给几个主演每人发了一个沙琪玛。
这样的拍摄长达135天,电影共花了2亿元,拍摄地横跨了7个地方,最多时候用了600多名群众演员,最少的时候也有400人,场面非常浩大。
而凑巧这样一个时间段,马未都请张国立吃饭,没想到,张国立一看到桌上的菜,二话不说,埋头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。
马未都还觉得奇怪:“才几个月不见,难道国立兄已经破产了吗?有这么饿吗?”
可谁也没想到,电影《1942》上映后,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,票房都不到4亿元,勉强收回了成本。
有些人说,还在于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写得太惨了,人们不愿意去回忆这样的痛苦经历。
实际上,正如冯小刚当初在拍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初衷,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别忘记那段挨饿的经历,要提醒所有人要珍惜粮食,不要浪费。
之所以写得这么惨,其实更是提示警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样的悲剧,更是提醒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