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既能第一时间了解最有趣的历史故事,又能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
八宝山革命公墓,有一座白色花岗岩砌成的陵墓,非常惹人注目,长眠于这座墓中的就是英年早逝的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。
卢沟桥事变时,程砚秋正在山西太原公演,当地百姓对于程砚秋的来到很欢迎,也十分的捧场。
然而当北平沦陷的消息传来后,人们自然是无法静下心来听戏。外加上,剧团成员的家人全都在北平,而北平四周炮声四起,大家内心很是慌乱,不知道还能回去不?
由于战争的缘故,铁路已经没办法运行,程砚秋等经朋友帮忙,乘坐汽车去大同,再换平绥路火车,走走停停,费了好大的劲才回到北平。
对于程砚秋,周总理并不陌生,反而还多次看过程砚秋的戏,对他的艺术和为人十分敬佩。
为此,周总理得知这一条消息后,曾安排工作人员前去山西准备将程砚秋先生接来延安,奈何当工作人员抵达山西时,程砚秋先生已经乘坐汽车北上了。
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北平后,为能够粉饰太平,便强制要求所有剧团都要出演活动,名义是“支援皇军,捐献飞机”。
北平一向有唱合作义务戏的传统。一定时期,就以“赈灾”、“救济贫困”等名义举办的义务戏。这种义务戏多是名角大腕合作,观看的人很多,全城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普通百姓,都会慷慨解囊!
日本人和一些依附于日本人的民族败类,便想要用大办义务戏的方法,繁荣市面,稳定人心。
当时梅兰芳早已不在北平,杨小楼以年老多病为托词,日本人一进城,他就谢绝舞台,于1938年初病故。在旦角中,以程砚秋先生的名声最响,所以,这场义务戏,日本人表示一定要让程砚秋出演。
在敌人的种种手段下,许多京剧名演员都对这场义务戏,敢怒不敢言,只好选择配合。
你不要说了,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,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。我一个人不唱,难道有死的罪过!谁愿意唱,谁就去唱,我管不了……
来人也知道程砚秋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,只好说道:“如果您不出场的,日本人有极大可能会对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……”
在得知程砚秋的态度后,前来劝说的人,也不再勉强程砚秋,就选择离开了。日伪当局在得知这个情况后,并没有动程砚秋,反而是准备日后找个机会好好“收拾”程砚秋。
在日伪当局的影响下,程砚秋也没什么机会能登台唱戏,为此程砚秋不愿意当亡国奴,也不愿意为日本人唱戏,便决定终止演员生活,回老家去种地。
要知道,在那个年代程砚秋的生活水准是相当高的,不能说是养尊处优吧,但是也相差不多。放弃这种生活,选择回老家种地,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。
随后,程砚秋便找到的自己的朋友帮忙,希望可以开来一个假的诊断证明。经过朋友的帮忙后,从正规医院得到一份“诊断书”:
在将这一步处理好后,程砚秋便返回乡下,开始了自己的乡村生活。除了早上会练练功以外,其他时间程砚秋会和当地农民一样下田干活。
可能有人会认为,程砚秋下乡干活只是装样子,他那么有钱,请几个人帮他干,那不是很简单吗?
然而,实际上程砚秋并没有请人干,都是自己去干的。为能够将农活给干好,程砚秋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,他的双手都起了老茧,脸也晒黑了。
如果不说他是京剧大家程砚秋,除非是特别熟悉的人,不然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来。对自身选择的这种生活,程砚秋是一点怨言也没有,有时候他的老伙计们前来看望他时,总会感慨:
程砚秋听后笑着说道:“现在是特殊时期,特殊面对。等到抗战胜利后,大家还是能够一起同台演出的。不过你们回到城后,可别到处乱说。”
敌人对于程砚秋也没有放松过警惕,在得知程砚秋无法登台演出后,敌人也通过不用渠道核查过,诊断书是真的,程砚秋下田干活也是真的。
面对敌人的盘查,程砚秋淡然自若:“我哪里也不去,爱把我怎么样,就怎么样!”
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,日本侵略者各方吃紧,他们在华北大地上搜刮民间铜铁,以为军火之需。为此,敌人又想到了程砚秋,派人前去他家威胁他,逼他出来义演。面对敌人的威胁,程砚秋依旧没改变自己的决定。
不过程砚秋内心也清楚,这样一直拒绝对方,敌人可不是什么仁义之辈,可能会出事。
不过在阴差阳错下,程砚秋当时外出了,敌人前去程砚秋的老家,也是没找到他。程砚秋回家后,得知此事后,说道:“敌人如此做法,看来他们坚持不久了……”
在往后的日子里,程砚秋常常一大早就躲出去,避免这一些伪警察、伪治安军的人来“拜访”。尽管这样东躲西藏的日子不好过,但是程砚秋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,他用自己的方式,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。
抗战胜利后,程砚秋内心非常的高兴,但过惯了乡村生活的他,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城市,反而是在乡村买了一座乡村别墅“程家花园”。
原本程砚秋以为赶走了外敌,那么国家很快就会投入战后建设,他也想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。然而令程砚秋没想到的是,内战爆发了,他也每天关注局势的发展变化。
1948年冬,解放北平的战斗打响了,程砚秋为了安全起见,为此便返回城中居住。
那时候,尚未进城,城门也不是全都开放,只有西直门开了半扇,允许大家出入。
程砚秋担心自己的放在“程家花园”的剧本、资料是否受损,为此便让自己的儿子和徒弟前去看看。
两人出了城门之后,便来到了“程家花园”,这里早在1948年底就解放了,村中驻有很多。“程家花园”里面也住进了的首长,两人到来后向门口的守卫说了下情况,对方汇报后,首长立即前来迎接。
两人在走进房屋后,只发现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,屋里的很多东西,并没有动,相反保管的很是到位。两人见到书房的资料、剧本都没有被人动过以后,便彻底放下心来。
二人当时听后有点慌了神,也没有敢主动询问这位首长的名字。事后,他们两人才得知这位首长是,元帅。
程砚秋在听到儿子和徒弟的汇报后,点了点头,也放心下来了。只是暂时借住了他的房子,也没有对房子内的东西胡乱翻,很是守纪律。
整个北平瞬间热闹了起来,人们纷纷走上街头,欢迎的到来。这种欢乐的氛围,自然是传到了程砚秋先生家中,他也开心地笑了起来,并感叹道:“战乱终于要结束了……”
在某天,一辆黑色的汽车停在了程砚秋家门口,从车上下来几位穿军装的人,为首的黑发浓眉,双目有神,40多岁。
青年打开公文包,取出纸张,那位首长在纸张上写了几句话,然后说道:“程砚秋先生回来后,请你将这张纸条交给他!”
在宴会结束后,程砚秋只是简单回了一趟家,便赶忙去怀仁堂演出了,欢庆北平的和平解放。
程砚秋演出功底依旧十分扎实,表演现场大家纷纷为其鼓掌,毛主席、周总理等党人,对他的表演也是赞不绝口。
在表演结束后,周总理便带着来到后台看望程砚秋。程砚秋见到周恩来夫妇后,便连忙起身说道:
不过由于后台人员比较多,大家都忙着化妆、卸妆,我从周总理和程砚秋简单聊几句后,便离开了。
在往后岁月中,程砚秋也复出了,经常登台表演,为百姓们贡献了一场又一场高质量的演出。在闲暇时间,程砚秋也会思考:
在这次访问苏联的过程中,程砚秋学习到了很多东西,可谓是受益匪浅。在回国的列车上,程砚秋和周总理是同一辆列车,两人在车上也进行了交谈,互相谈了谈此次出访的感受。
这次出国我个人有两件高兴的事情,第一个是在列宁格勒见到了三儿子,第二件事则是周总理愿意当我的入党介绍人!
原来在列车上,程砚秋和周总理交谈了很多,周总理听后则询问道:“程砚秋先生,你怎么不入党啊?”
听到程砚秋的回答后,周总理则对他说道:“缺点是可以克服的嘛,每个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,总归是变化的嘛!”
听到周总理的这番话后,程砚秋点了点头,然后说道:“我也想入党,但我没有入党介绍人啊!”
1957年的一天,国务院办公室给程砚秋家中打来一个电海,说大姐邀请您和爱人一起来吃螃蟹。
正当程砚秋在换衣服的时候,周总理却亲自来到家里接他们,大家一起乘车来到了。
程砚秋下车后,便见到和贺龙夫妇早已等候在那里,大家见面都非常的热情,没有一丝的尴尬。大家坐下开始聊起了家常,不一会儿工作人员便将螃蟹给端了上来。
贺老总倒满了两杯酒,一杯交给程砚秋,一杯举在手中,向他说道:“来,祝你成功!”
在吃过螃蟹后,带着贺老总和程砚秋的夫人离开了,只剩下程砚秋和周总理、贺龙三人。
这天晚上,程砚秋回到家后,掩盖不住的高兴。程砚秋的夫人看后,也是十分好奇,为此问道:
聊了下入党的问题,我认为我现在还不够资格加入!但是,周总理和贺老总却说我进步很大,自己说了不算,别人说了算。他们都认为我符合,为此便写了信,正式介绍我加入……
随着程砚秋年龄的增大,他的身体也慢慢的出现问题,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。哪怕是在接受专业的治疗时,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,程砚秋想要尽可能地多为党和人民做点工作!
1958年3月9日,周总理因为工作的缘故,正是外地进行调研,并组织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。
在召开会议时,工作人员突然推门进来,周总理内心清楚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,不然工作人员是不会在会议期间打扰的。
只见工作人员在周总理耳边说了几句话,周总理听后罕见失态,不敢相信这是事实。
程砚秋岁数不大,只有50岁出头,平日身体健壮,气宇轩昂,怎么会突然去世呢?
在程砚秋病逝后,文化部、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立即筹备程砚秋治丧委员会,并发出沉痛的讣告,并举行了公祭仪式。
当时周总理并不在北京,但贺龙、陈毅等和文化界、京剧界数百人前来吊唁,悼念这位为京剧事业奋斗一生的艺术大师。
1959年北京举行了纪念程砚秋去世一周年演出,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,具体指示并亲自参加了这一纪念活动。
周总理还亲自邀请程砚秋的家人和弟子到家中聊天做客,并关心程派艺术的发展。在往后的岁月中,只要是程砚秋先生的忌辰,周总理都会亲自会见程夫人和程派传人,细致地过问剧团演出和培养后继等问题。
可以这么说,在程砚秋病逝后,周总理始终在关照着他的家人以及程派艺术的发展!